青海师范大学一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作者: 时间:2020-11-10 点击数:

青海师范大学一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青师教字〔202011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提升我校课程建设水平,推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通过一流课程建设助力一流专业建设,培养卓越拔尖人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中国慕课大会精神,落实《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的要求,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积极推动“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通过一流课程建设,丰富课程资源、优化课程结构、深化课程改革、实施课程思政,优化教学团队,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刻苦钻研的动力,提高学生课程学习获得感,强化考试管理,实行“以过程考核为主”的学业考核制度,优化过程考核内容,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建设原则

1.立足专业、建设课程。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重创新”的本科教育原则,对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有规划、有重点地分类建设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等五类一流课程。

2.分级建设、引领示范。依据专业定位和建设基础,打造“校级—省级—国家级”三级一流课程,注重发挥各级各类一流课程的品牌效应和示范效应,为学生提供更多、更高质量和更有特色的课程资源,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3.明确标准、突出实效。按照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两性一度”要求,遵循国家、省级、校级有关课程建设标准,抓好一流课程的建、用、学、管。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重点关注课程团队、课程资源、课程内容、课程设计、课程学习支持与学习效果、课程建设措施及效果,努力实现一流课程的建设目标。

三、建设目标

教育部一流课程“双万计划”总体部署,到2021年建设10000门左右国家级一流课程和10000门左右省级一流课程。学校紧紧围绕五类一流课程建设任务,不断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激励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与教学能力,努力建成一批质量高、校本特色鲜明的三级五类一流课程,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重要抓手,推动课堂革命,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创新发展。经过三年的建设时间,力争建成50门左右校级一流课程,20门左右课程入选省级一流课程,力争有10门左右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课程。

四、建设内容

1.线上一流课程建设。坚持开放共享、建以致用的原则,以“互联网+”现代化教育为手段,建设质量高、共享范围广、应用效果好、示范引领性强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慕课)。三年内建设10门左右线上一流课程。

2.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坚持特色、共享、应用、创新的原则,推进现代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创新,探索翻转课堂、混合式、探究式、参与式、个性化教学等多种应用模式,鼓励引入国家级一流课程在校内的应用和自建线上课程,打造线上一流课程、虚拟仿真一流课程与课堂教学相融相长、适合校本学生特点和培养需要的混合式一流课程。 三年内建设60门左右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3.线下一流课程建设。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主渠道、主战场作用,更新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实现目标融合创新、内容融合创新、技术融合创新、模式融合创新的课堂革命。三年内建设50门左右门线下一流课程。

4.虚拟仿真一流课程建设。推动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实验教学的深度融合,解决真实实验项目条件不具备或实际运行困难等问题,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水平。三年内建设5门左右虚拟仿真一流课程。

5.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建设。推动社会实践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让更多大学生深入基层,了解国情民情,助力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学校重点支持“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学科竞赛获奖项目和社会实践活动转化为具有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撑的社会实践课程。三年内建设10门左右社会实践一流课程。

五、建设要求

1.精心编排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基础与前沿相结合,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提高课程的难度和挑战度。

2.积极推动教学方法改革,开展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教学,重视组织高质量的课堂讨论,努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深入思考、准确表达的能力。

3.积极推动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翻转课堂及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4.突出过程考核,采用多样化的作业设计体系和课程考核方式,加大学生学习过程考核,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和创造能力。

5.开展课程建设情况调研工作,结合学生反馈意见,及时调整课程建设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总结课程建设经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学校提高课程建设整体水平。

六、经费和政策支持

1.经费支持

1)校级一流课程按照分级分类建设原则确定经费支持标准。线上一流课程和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给予5万元/门课程的建设经费资助、线下一流课程给予2万元/门课程的建设经费资助,经费划拨分二期划拨,立项建设划拨50%,通过验收认定后划拨剩余50%,经费开支应遵守学校财务管理制度。

2)获省级一流课程建设项目的,在省级资助经费的基础上,每门课程追加1万元建设经费,建设周期按照省级文件要求执行。

3)获国家级一流课程建设项目的,在国家资助经费的基础上,每门课程追加2万元建设经费,建设周期按照国家级文件要求执行。

2.政策支持

1)对获各级一流课程建设的项目,学校将优先安排使用各类教学资源。

2)对获各级一流课程建设项目的教师,学校优先安排外出考查学习交流,促进课程教学团队不断提升课程教学技艺,提升课程教学水平。

七、组织管理

1.学校负责一流本科课程的宏观建设工作,包括优化课程体系和课程评价机制、规划一流本科课程的建设、建立校内课程建设激励机制、给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提供经费和政策支持、强化课程管理等等。学院负责一流本科课程的具体建设工作,组建优秀教师团队。

2.学校教学指导委员和学院分委员会要加强课程建设理论研究和分类指导,组织制订相关专业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指南,积极鼓励优秀教师联合建设课程群,共享优质课程资源。

3.校网络信息管理中心承担一流本科课程服务和数据安全保障的主体责任,加强课程平台和资源支撑建设,配合开展课程审查和线上教学活动。要不断更新并提升技术和数据服务水平,监控和打击不良学习行为,加强课程平台间的交流与合作。


联系邮箱:jwc@qhnu.edu.cn 网站备案:青ICP备020070号
青海师范大学本科生教育网 版权所有©禁止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