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师范大学与9所中小学共建卓越教师实践教学基地

作者:韩芳 时间:2013-12-31 点击数:

 

 
12 月23日下午青海师范大学卓越教师实践教学基地签约仪式在田家炳三楼会议室举行。会上,与三所中学、三所小学、三所幼儿园签订了卓越教师实践教学基地协议书,聘请了34名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为卓越教师实践性导师。何波校长、崔巍副校长、教务处冶成福处长、分项目组负责人以及9所中小学、幼儿园的教师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崔巍副校长主持。
会上,崔巍副校长宣读了《关于成立青海师范大学卓越中小学教师培养模式创新项目领导小组的通知》,教务处冶成福处长宣读了项目实施方案,介绍了项目实施计划、进度等具体内容。
项目主要采取以下改革措施:一是实行“1+3”模式和“4+2”模式,“1+3”模式是本科阶段一年级为同时教育阶段,从二年级开始实施小班化教学,在保证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学习的基础上,教师教育类课程、学科教学类课程、素质拓展类课程、实践教学类课程和实践性教学以小班化方式组织教学。“4+2”模式是将完成四年本科学习的“卓越教师”合格学生,免试推荐相关专业教育硕士,再经过两年的专业培养,成为“卓越教师”优秀学生。二是与中小学共建“互动培养联合体”。三是实行“双导师制”。四是大力提升学科教学整体素质。五是实施教师教育类课程综合改革。六是制定个性化、适应性、发展性的培养方案。七是加强实践性教学体系建设。八是教育行动研究。
教务处谢锟副处长介绍了项目实施背景、教育部对该项目建立的“三项机制”和实施的“四项制度”。所谓三项机制是指大类项目协同推进机制、子项目自主管理机制、项目实施与教师司业务工作紧密结合机制;四项制度是指专家指导制度、信息季报制度、动态调整制度、结项验收制度。并对项目实施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强调我们学校的卓越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工作重结构、能力和品格,培养出的卓越教师特点是入职顺、适应快、潜力大、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教育研究能力和教材创新能力,能够迅速进入教师角色。随后,周密老师代表分项目组教师讲话。
崔巍副校长与实践教学基地主任现场签订了协议书,双方达成共建卓越教师实践教学基地的意愿。何波校长为实践教学基地揭牌,并为34名实践性导师颁发了聘书。
最后,何波校长做了重要讲话。他首先强调,近年来,教师的供求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需求上由数量满足型向质量提升型转变,师范体系上由三级转变为一级,但是高校始终没有根据市场调整教师教育体系,多是按照中学学科来培养师范生,学科边界很明晰,对教师供给多元化缺少有效的应对措施。卓越教师培养模式创新,就是要形成师范院校与中小学联合培养师范生的模式。实施卓越教师培养模式改革,一是要改变原先培养单位单一的体制,建立大学与中小学联合培养、大学与教育行政部门联合培养、师范大学内部的体制创新的机制,解决师范教育边缘化倾向。二是要将所有资源整合到师范生培养过程中,整合大学的学术资源、地方政府的资源、中小学实践资源,解决资源在校内配置的不均衡问题。三是建立一个与基础教育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淡化学科边界,强调学科意识,不能将数、理、化、语、数、外划分得过于清晰。四是强化实践,从学生入职以来,就要加强课堂教学的基本训练。五是弄清楚什么样的教师才是优秀的。应该是一肚子学问,就是要有广阔的知识背景,既有学科知识也有非学科知识;一笔好字,指写好文章的能力;一口京腔,是指标准的普通话,极好的表达能力;一表人才指教师基本的行为举止和规范的言行。
 
 
 
 
 

 

联系邮箱:jwc@qhnu.edu.cn 网站备案:青ICP备020070号
青海师范大学本科生教育网 版权所有©禁止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