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学水平与实力的重要标志,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促进学校发展,形成办学特色和优势的一项重要工程。我校现设有50个本科专业,其中师范专业20个,非师范专业30个,涵盖了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8个学科门类,基本形成了以文理基础学科为主体、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综合性本科专业结构与布局。
通过2010年本科专业评估,学校对专业建设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在看到发展的同时也不回避专业建设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专业结构不尽合理,办学特色不够鲜明,教师队伍建设仍然无法满足专业发展的要求,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不强,学校还没有完全建立十分有效的专业评估和进退机制等等。
为了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学校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实施本科专业综合改革工程(即本科专业建设),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改革目标
通过实施本科专业综合改革工程,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师队伍、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影响本科专业发展的关键环节进行综合改革,强化内涵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一批教育观念先进、改革成效显著、特色更加鲜明的专业点,为学校其他专业建设提供改革示范。力争取得国家教育部支持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专业建设项目,配合“卓越计划”的实施,推行工程、法律等专业的认证制度,建立和推行专业建设负责人制度,建成一批服务基础教育和青海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点,提高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
二、基本原则
1.稳定规模,注重实效。本科专业建设的重点是强化师范专业,适度加强一定数量的非师范专业。稳定专业规模,注重办学实效,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要按照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目标进行专业建设。
2.强化优势,突出特色。本科专业建设要遵循办学规律,依托优势学科专业,以突出特色为核心,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色。
3.改革创新,分类指导。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改革创新,根据专业自身特点,强化对本科专业建设的分类指导,积极探索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4.分批建设,逐步推进。通过分批建设,重点培育,重点扶持,形成本科专业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激励机制,逐步形成一批具有特色的品牌专业。
三、基本内容
(一)制定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规划
学校职能部门在本科专业建设的过程中要加强宏观指导,并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学校本科专业建设的总体规划。各相关教学单位要结合我省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校总体发展规划,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硬件建设、实验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教学管理、资金配套、招生就业等方面认真制订本单位本科专业建设的总体规划。各专业建设负责人要主持制订本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形成文本并逐步实施。
(二)创新本科专业培养模式,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创新师范专业培养模式,加强师范专业内涵建设。根据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继续完善师范类课程体系和学生从教技能的强化训练,探索建设教师教育培养基地和基础教育创新实验区建设,倡导建立校内跨院系、跨学科专业教师、课程、教学条件等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人才培养机制。
2.遵循专业自身发展规律,科学制定非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非师范专业要立足行业需求和本单位实际,遵循本专业自身发展规律,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把握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未来趋势;建立多元化、多方人士参与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有效机制,分类支持、分类指导、分类评价,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三)师资队伍建设
1.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是本科专业建设的基础和重要保障。学校要根据师范、非师范专业发展的要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各教学单位也要根据本单位实际,制定本单位师范、非师范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各专业建设负责人要制订本专业师资队伍(包含辅导员队伍、教学管理队伍)具体建设实施计划,逐步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数量符合要求、比较稳定、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师队伍。
2.加强专业教师队伍补充和引进,特别是新办专业和非师范专业教师队伍的补充和引进。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通过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培养一大批具有突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学科(专业)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带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根据各非师范专业的特点及实际,采取特殊措施,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学校划拨专项资金,聘请其他学校以及相关产业领域的优秀专家、资深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形成交流培训、合作讲学、兼职任教等机制;聘用一定数量技能型的兼职教师,承担技能课程教学任务或担任实践课程指导教师。
3.加强现有师资队伍培养培训力度。通过支持教师攻读博士、国内外进修等,提高专业建设负责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的队伍素质,形成良好的梯队结构和发展态势;根据专业建设需要,相关专业要积极推动校内专任教师到相关产业领域开展产学研合作。
4.教学团队建设。围绕专业建设,以优秀教师为带头人,建设一定数量的以课程或专业为主的热爱本科教学、改革意识强、结构合理、教学质量高的教学团队,将教学团队建设与精品课程、专业建设结合起来,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5.积极培养青年教师。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和助教制度,进校工作的青年教师要经过“青年教师导师制和助教”体系的培养,考核合格后方能申请“高校教师资格”,从而独立担任教学工作;考核不合格者要继续结对培养,两轮培养仍不合格的青年教师要转岗分流。对青年教师设立继续教育业务档案,分别在助教、讲师、副教授资格取得后,高一级职称评审前完成一年期的相应进修培训,使青年教师在职培训制度化,切实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
(四)课程、教材及图书资料建设
1.加强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合理确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形成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2.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加强课程建设与改革。优先建设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力争将全部专业核心课程建成校级及以上精品课程。根据相关产业、领域的新发展和新要求,将行业与学科发展形成的新知识、新成果、新技术引入教学内容,着力减少课程间教学内容简单重复问题,积极开发反映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新课程,建设一批精品开放课程和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3.结合教学改革的优秀成果,积极推进教材建设。教材建设要反映本专业研究创新的新成果,积极推进教材、教学参考资料和信息化教学为主体的立体化教材建设。
4.加强本科专业图书资料建设,为教学科研服务。学校图书馆要进一步加强本科专业图书资料建设,提高图书资料的更新和利用率,发挥图书资料为教学、科研和学生学习服务的作用。
5.以能力培养为主导,积极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在保证实现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探索以促进知识创新和能力培养为主导目标的教学模式,应用和推广启发式教学、研究性教学、案例教学等创新性教学模式。
(五)实验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
1.各教学单位制定、修订各本科专业见习、实习实施方案,加大就业实习基地建设。师范专业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顶岗支教实习的长效机制,各本科专业要积极与兄弟院校以及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共建实习、就业、创业基地,拓宽学生实习与就业渠道。
2.加强实验教学,构建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各本科专业应特别注重加强实验教学,科学制定实验教学计划和实验教学大纲,改革创新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方法,建立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研究性实验等多种实验构成的实验教学体系。
3.加强实验室建设,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和环境。制定本科专业实验室建设规划,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各教学单位制定本单位本科专业实验室建设实施计划,切实加强实验室建设,及时更新实验设备,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和环境,提高实验室整体建设水平;学校进一步完善实验室管理办法,逐步加大实验室等资源向学生开放的力度,建设实验室共享机制,实现实验室多功能化;各教学单位要针对学生特点,吸收学生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项目。
4.推进实验系列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学校相关部门要积极推进实验系列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优化组合、高水平的实验教师队伍。
5.建立推动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长效机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探索以课题研究带动教学的模式,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科研、教师指导学生科研的双向积极性;设立专项经费,鼓励参与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科学思维方法和实践动手能力。
6.加强校园创业文化建设,开展本科专业学生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创建相关创业社团,举办创业论坛,支持学生开展创业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
(六)教学管理制度改革与创新
1.学校要根据各专业的具体情况,加强宏观管理,在教学建设与管理、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教学条件建设与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强化分类指导,进一步确立人才培养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进一步确立本科教学在高校教育中的基础地位。给予教学单位自主权,促进管理重心下移,提高管理质量。
2.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管理,提高教师教学积极性。学校及各教学单位要积极改革创新教师考核和职称评审办法,科学评价专业特别是术科教师的教学科研成果,从制度层面上吸引和保证高水平教师从事教学工作,鼓励和支持师范专业教师与中学、非师范专业教师与相关企业进行合作、交流和学习。
3.加强专业申报与专业评估工作。按照学校专业结构和布局的总体要求,合理规划增设本科专业,严格组织新专业申报论证工作,对建设思路不清晰、学科专业基础薄弱、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办学条件差、特色或重点专业建设不力者,不得申报、增设新专业。按照分类指导原则,进一步完善《青海师范大学本科专业评估方案》,大力开展专业评估工作,对人才培养质量高、办学效益好的专业,从经费、招生等方面予以倾斜;对不具备办学条件、建设不力而办学质量难以保证或就业率极低的专业,则限期整改或暂停该专业的招生。
四、领导和管理
1.加强对本科专业建设的领导与管理。本科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成立以主管校长为负责人,由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院系(部)院长(主任)组成的本科专业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校本科专业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规划,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要制定相关的本科专业建设规划,加强对本科专业的宏观指导与管理。同时,学校设立本科专业建设专项经费,开展本科专业建设立项工作,保证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2.建立本科专业建设责任制。本科专业建设点所在单位要建立由专业建设负责人领导,校内外学术专家、行业专家、毕业生以及用人单位构成的本科专业建设顾问咨询委员会;成立相应的本科专业研究机构,明确本科专业建设责任,切实研究和解决本科专业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3.鼓励各相关单位探索创新,形成本科专业建设多样化发展格局。鼓励各相关单位创新本科专业建设思路,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根据专业建设的总体要求,立足实际,发挥整体优势,大胆进行探索、创新和试验,努力形成本科专业建设多样化发展的格局,为实现学校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五、本科专业建设的专业遴选、经费资助及项目验收
根据学校2010年本科专业评估结果,本科专业建设项目分批次进行。对于暂停或今后拟停办的专业不予建设。对于立项的本科专业建设项目,学校每年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本科专业建设项目建设期为4年,按照《青海师范大学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建设立项项目管理办法》进行管理。
各院系对于拟建的本科专业要切实做好专业建设规划,认真填报《本科专业建设项目任务书》。项目检查验收以《本科专业建设项目任务书》及《青海师范大学本科专业评估方案》的有关内容为主要依据。对于验收合格的本科专业建设项目学校进行奖励,不合格的延期建设1年。
附件:本科专业综合改革内容指南
附件:
本科专业综合改革内容指南
一、加强本科专业建设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1. 建立教学单位本科专业建设责任制
2. 本科专业综合改革项目申报
3. 设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任务书
4. 完成专业建设自评报告
(1)专业历史沿革及在其他院校同类专业中的地位
(2)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的设计报告
(3)师资队伍数量、结构、素质与教学能力分析
(4)专业实验室、仪器设备、实习基地、图书资料等情况统计
(5)课程建设与成效分析与总结
(6)教学管理与教学监控效果分析
(7)教风和教学效果分析与总结
二、制定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规划
5. 各教学单位制定本单位本科专业建设的总体规划
6. 各本科专业建设负责人组织制订本专业建设具体实施计划
三、创新本科专业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
7. 各教学单位成立本单位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领导小组和各专业工作小组
8. 修订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9.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四、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举措与成效
10. 教师队伍整体状况与结构
11. 师生比例
12. 教学名师评选情况
13. 教学团队建设情况
14. 教师承担教学研究项目情况
15. 教学成果获奖情况
五、本科专业课程、教材及图书资料建设
16. 课程体系改革举措与成效
17. 各本科专业精品开放课程和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情况
18. 教材建设与成效
19. 教学方式的改革措施与成效
20. 本科专业图书资料建设情况
六、本科专业实验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
21. 制定、修订各本科专业见习、实习实施方案
22. 本科专业就业实习基地建设举措与成效
23. 各本科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建设与完善
24. 各本科专业实验教学大纲制订、修订情况
25. 教学实验室现状与建设举措
26. 完善实验室管理办法
27. 本科专业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组织与管理
28. 建设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机制
(1)建设实验室、机房等硬件教学资源共享机制
(2)建设专业、课程等软件教学资源共享机制
(3)建设师资等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机制
(4)建设图书资料等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机制
29. 开展本科专业学生创业教育
七、教学管理
30. 教学管理新举措
31. 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设及运行情况
八、教学效果与人才培养质量
32. 学生政治思想品德与基本素质教育措施
33. 学生业务素质提高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