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的公示,我校“有机化学 1”等5门课程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其中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1门、线下一流课程3门、社会实践一流课程1门。
课程名称 |
课程负责人 |
课程团队 |
申报类型 |
有机化学 1 |
郭珍 |
靳有才、朱继华、王维恩、 徐光利 |
线上线下混合式 一流课程 |
综合英语 |
刘萍 |
韩青玉、田艳萍、王芳、 薛海萍 |
线下一流课程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
陈占寿 |
李和成、习丽、张水晓、 王朝旭 |
线下一流课程 |
物理化学 |
张明锦 |
鲁芳、马存花、黎四霞、 范艳 |
线下一流课程 |
师范生顶岗教学实践 |
陈永涌 |
冶成福、李和成、包万平、 张永涛 |
社会实践一流课程 |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是新时代高等教育“质量革命” 与一流本科教育的重要举措,旨在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本科教学核心质量、强化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最终构建与国家战略需求、行业发展趋势相匹配的优质课程体系,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核心支撑。根据《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工作的通知》的有关要求,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高等学校申报推荐,并经网络评审和会议评审,拟认定5999门课程为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其中,线上课程1000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500门,线下课程1842门,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2206门,社会实践课程451门。
近年来,学校紧扣师范教育高质量发展核心要求,以 “四新”建设为引领,持续深化本科教学改革,通过搭建 “校级 - 省级 - 国家级” 三级课程培育体系、聚焦师范类专业核心能力模块。有力推动了我校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工作,为国家级一流课程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下一步,学校将继续以课程建设为抓手,强化国家级一流课程的示范辐射作用,一方面深化已获批课程的内容迭代与教学模式创新,将基础教育改革实践案例、教师职业素养培育融入课程体系;另一方面加快培育一批覆盖师范类主干专业、兼具高阶性与实践性的优质课程,推动更多课程向国家级一流标准迈进,同时加强课程建设与师资队伍培养、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联动,切实提升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培养适应新时代基础教育需求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提供有力支撑。